手机版
首页 常识

经济学知识:委托代理理论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区别

时间:2024-08-03 12:15:04

一、理论基础

(一)委托代理理论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市场更加精细化的分工,权利的所有者由于能力等原因难于行使自己的权利,此时他们会聘请更加专业化的代理人代替他们行使权利,在此情况下,出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美国经济学家Berle和Means最早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他们认为,由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诉求不一致,两权分离会增加企业的内部成本,这成为了委托代理问题的开端。Jensen把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关系,根据这些契约,委托人雇佣代理人代表他们执行一些服务,如果双方均为效用最大化者,有充分理由相信代理人不会总是以委托人的最佳利益行事。

此时委托人可以通过监督代理人的异常活动、向代理人支付担保费用来限制代理人与其利益的背离。即使是这样,还可能存在一些损失成本,这些损失成本、监控成本和担保费用共同构成了企业的代理成本。委托代理理论的本质就是设计一系列契约,尽可能降低代理成本,使委托人和代理人的利益趋于一致。

在现在的企业关系中,由股东和管理层之间利益不一致导致的代理问题属于第一类代理问题。管理层为了实现个人私有利益的最大化,会从事一些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如在职消费、构建商业帝国导致企业过度投资等。

资本市场开放后,如果出现管理层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引入的外资股东会通过参与治理或股票交易的方式对管理层形成监督,降低管理层的私有利益,当管理层的损失大于其侵害股东利益所得收益时,会停止损害股东权益的行为。

因此,资本市场开放是一种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其引入的外资股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利用监督或股票交易的方式对管理层行为形成约束,降低代理成本,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信息经济学领域经典的理论之一,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Akerlof提出。该理论指出,在市场交易活动中,参与交易的双方掌握信息的程度是有差异的,因卖方对产品质量更为了解,所以比买方更具信息优势,他们会通过其掌握的信息优势从交易中获取利益,而买方因掌握信息较少处于劣势地位,最终导致其利益受损。

该理论认为,双方信息的不对等会产生两种结果,一是交易行为发生之前的“逆向选择”,二是交易发生之后的“道德风险”。为了避免这两种结果的出现,最有效的方式是通过信息传递与交流缓解双方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受境内投资者信息获取、解读能力和上市公司信息操纵等影响,股票市场存在更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股票价格难于及时反映企业的信息。资本市场开放后,企业的信息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沪港通实施之后,引入的境外投资者会增加资本市场的信息需求,管理层会主动提升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以进行市值管理。

此外,境外投资者还会利用其强大的信息搜集、处理和分析能力,将市场信息及时反映至股价以提高股价的信息含量。发现资本市场开放引入的境外投资者具备更好的资源和先进的投资经验,他们能够将获得的信息准确及时地反映至股票价格,提升股票信息含量以改善企业信息环境。

资本市场开放实现了内地资本市场和香港资本市场的整合,会使管理层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和潜在信息操纵成本进而主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因此,资本市场开放能够降低企业信息不对称程度,改善企业的信息环境。

(三)优序融资理论

在资金需求者和提供者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不同融资方式的成本不同。优序融资理论最早由Myers提出,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同时将交易成本纳入考虑范围。该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企业会根据融资成本的高低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

由于内源融资来源于企业的经营所得,其受到的限制较少,交易成本较低,因此作为企业首选的融资方式;当企业的内源融资无法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时,外部融资中的债务融资因利息可以抵税降低融资成本成为企业的次要选择;而当企业的债务融资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财务风险时,债务融资的抵税优势被财务风险抵消,此时企业会选择股票融资的方式。

国内外多数学者的研究支持了优序融资理论的预测。通过中国的数据研究发现,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通过内部资金满足投资所需资金,降低对外部资金的依赖,从而降低企业的杠杆率。贸易自由化可以通过增加在位企业的利润水平,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内部资金,从而降低对外部资金的依赖,进一步降低企业的杠杆率。

使用中国制造业数据研究发现,人名币升值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加了企业的留存收益,使企业对外部资金的需求下降,从而降低了企业的杠杆率。从服务业外资管制放开的视角发现,随着服务业开放程度的提升,制造业的盈利能力大幅度提升,从而降低了对外部资金的依赖,降低企业的杠杆率。

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通过改善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促进创新,增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降低对外部资金的需求,从而实现杠杆率的降低。因此,本文预期资本市场开放作为重要的外部治理机制,有助于提升标的企业的经营业绩,增加企业的内源融资,降低企业对外部债务资金的需求。

(四)期限匹配理论

Morris最早提出了期限匹配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在融资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资金的使用期限来安排资金的借贷期限,保证资产期限和债务期限的匹配,以降低企业资产无法产生足够的现金流偿还债务利息和满足再投资需要的风险。后期的研究从代理成本、债务谈判、产品需求的周期性视角论证了期限匹配理论的合理性。

Myers从代理成本的视角论证了这一理论,他认为,当企业的债务期限与资产期限相匹配时,资产产生的收益能够对债务进行有效的偿还,那么企业在未来有新的投资机会时就不会放弃,避免了投资不足现象的出现。

Hart和Moore从与债权人谈判的视角论证了这一理论的合理性,他们指出,在资产投资之前,债务已经存在,当企业的债务偿还期限较为严格时,债务人会通过退出项目威胁债权人与其谈判,使债权人做出让步,债权人为了杜绝此类事情的发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据债务人的资产收益期限来决定债务期限。

也有学者从产品需求周期性视角论证了这一理论的可行性,Emery指出由于需求的周期性,资产的投资也存在周期性,在需求高峰期时,企业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资产投资,而在非高峰期时,企业可以相应降低对资产的投资。

面对企业的周期性资产投资情况,企业面临三种融资选择:一是在资产投资高峰期时进行一次性长期融资,以满足后续投资所需的所有资金;二是在资产投资发生的每个时期进行短期融资;三是在资产投资的非高峰期时进行长期融资以满足以后时期的投资需要,当高峰时期出现资金不足时再以短期债务进行补充。

为避免过高的债务成本,第三种选择无疑是最佳的。然而,由于资金供给方或资金需求方的某些原因,企业会出现资产期限和债务期限不匹配的现象,即投融资期限错配。正如理论预期,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会产生严重的经济后果。

有研究发现,投融资期限错配不仅会增加企业经营风险,而且还会通过加剧企业经营风险、引发非效率投资、提高财务困境成本等途径对公司业绩产生负面效应。因此,由债务期限结构导致的投融资期限错配已经成为迫切要解决的债务问题。